本钢新闻
铁之记忆
——本钢集团炼铁工序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展回眸
  “新旧事物的剥离与整合,白与昼的对接刚好进入焊接阶段,月光抢修现场快步走来一名焊工……”
  伴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40年来,本钢集团炼铁工序的变迁,一如本钢诗人马红线《钢铁情结》一诗中描写的那样,不断上演着新与旧的剥离与整合。
  40年间,一代代炼铁人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怀揣钢铁工人的家国情怀,一步步践行着钢铁强国的伟大梦想,用勤劳和智慧,在钢铁交响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一段段铁之记忆。
  大刀阔斧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推进工艺装备革新,40年,在本钢集团生产链条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炼铁工序,经历了剥离的痛、新生的喜,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从1978年到2018年,本钢集团年产生铁由不足200万吨,跃升至近1600万吨;
  职工从“黑领”一步步变成“蓝领”“白领”,从挥汗如雨拼体力,变成智能控制点鼠标;
  昔日“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也变得天蓝云白、山清水秀……

从低到高——这是一段日新月异的辉煌记忆

  翻开尘封的炼铁工序大事记,如同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一串串数字记录着40年间本钢集团生铁产能的不断升级。40年,本钢集团高炉产量提升近8倍,相当于再造了8个当年的炼铁厂。
  但是,40年前的炼铁生产,在当时可以用“辉煌”来形容。“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本钢的高炉总容积不到全国高炉总容积的1%,却承担着全国1/4的统配铸造生铁和1/2球墨铸铁用生铁的生产任务。”提起那段历史,板材炼铁厂职工闫福安至今仍很自豪。
  随着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推进,如今本钢集团的炼铁产能今非昔比。现在,板材炼铁厂拥有4座大型现代化高炉,总容积达13047立方米,北营炼铁厂拥有两座总容积5700立方米的高炉。本钢集团炼铁工序年产生铁近1600万吨,在国内同类型钢铁企业中名列前茅。
  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不仅大幅提升了炼铁产能,本钢集团的炼铁工艺也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一代代炼铁人不断探索炼铁工艺的前沿技术,大力开展降焦比、降燃料比攻关。今年,本钢集团炼铁工序入炉焦比创下373公斤/吨的纪录,燃料比也连续刷新纪录,跻身国内钢铁行业“第一梯队”。特别是板材炼铁厂新一号高炉,在今年第一阶段联检后,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12,创下日产生铁过万吨的高产纪录,成为东北地区名副其实的“高炉王”。
  炼铁工艺的升级,也促进了生铁质量的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本钢集团走出了一条改造、挖潜、创优、高效的质量提升之路。1995年,本钢创造了连续157个月生铁合格率达100%的行业纪录。2017年,北营炼铁厂连续多月保持生铁一级品率达100%。今年以来,板材炼铁厂4座高炉生铁一级品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一代代炼铁人的不懈努力,让本钢“人参铁”这块金字招牌愈发耀眼。

从手动到自动——这是一段与时俱进的闪亮记忆

  “1982年,我在高炉车间做一名炉前工。每天的工作服满是黑亮黑亮的灰点,脸上自带‘烟熏妆’,而且不容易洗掉,每次洗的时候,搓得眼睛特别疼。”
  提起刚入厂时的工作环境,全国劳动模范、今年退休的邢国华记忆犹新。他说:“那个时候,大部分操作都依靠人工,我们还要有很好的体力。即使在家休息也不敢干太重的活,因为怕到单位后,没有力气工作。”
  让“邢国华们”没有想到的是,经过近40年的变迁,如今的炼铁生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邢国华的徒弟们,如今工作时只需要坐在冬暖夏凉、窗明几净的高炉主控室,穿着干净整洁的工作服,看着可以360度无死角显示现场生产画面的监控器,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一系列生产动作。
  而这样鲜明的对比,源于本钢集团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为了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炼铁生产工艺,从20世纪80年代起,本钢集团炼铁工序加速驶上了现代化改造的“快车道”,先后进行了高炉指挥系统处理与过程监控系统升级改造、高炉上料系统主卷扬使用“微机全数字控制交流装置”、烧结机生产设备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成功应用等现代化生产技术的改造与应用。特别是于2008年10月9日竣工投产的板材炼铁厂新一号高炉,首次采用了串罐无料钟炉顶、比肖夫煤气清洗系统等新工艺、新技术,使本钢集团炼铁工艺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世界一流行列的工艺装备,还历练出一批批技术一流的炼铁匠人,张守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本钢集团新一号4747立方米高炉TMT 液压泥炮国产化改造项目”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他的多篇论文也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二等奖。
  现在的北营炼铁厂,重工业企业的旧有印迹也一扫而光。这是“两钢”合并重组以来,本钢集团积极追求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可喜成果。
  北营炼铁厂厂长欧继胜说:“任何时候,创新都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本、活力之源。”鉴于此,始建于1971年的北营公司,先后关停并拆除了原有的几座达不到当时产量、技术、环保要求的小高炉,并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建成投产了容积均为2850立方米的北营新一号和新二号高炉,由此北营炼铁系统开启了“大高炉”时代。

从无序到有序——这是一段科学发展的绿色记忆

  打开国家级纪实摄影家、本钢职工董凤安的摄影作品集,犹如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40年前。高炉耸立、浓烟冲天的灰黑色调厂区,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如今已变得天蓝云白、满目苍翠。一张张照片从黑、白、灰到高清多彩的转变,真实记录了本钢集团炼铁工序40年来在环境治理上发生的可喜变化。
  曾经,本钢集团产能的大幅提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使本溪市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本钢集团坚持“两条腿”走路,在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提高生铁质量的同时,把节能减排放在了重要位置。
  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后,本钢集团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多次研讨论证,做出彻底关停产能落后的原一铁厂一号、二号高炉的科学决策,切实担起大国企的社会责任。2008年12月17日,本钢集团在溪湖厂区内举行了“本钢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业设施,实施一号、二号高炉关停仪式”。同步关停的,还有两台75平方米热烧结机、一号4.3米焦炉、二号3.3米焦炉。自此,本钢集团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9100吨、烟(粉)尘7200吨、化学需氧量2000吨,结束了溪湖地区近百年的环境污染,为还山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要求,多年来,本钢集团还在每一次设备大中修或改造中,遵循环保先行的原则,加速推进环保改造项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住碧水蓝天。
  2018年,本钢集团对始建于2004年的板材炼铁厂六号高炉实施了环保大修改造,以“能早投产一分钟,绝不拖延60秒”的拼搏精神,仅用65天14小时,就完成了全部环保大修改造项目。同年,又对新一号高炉进行了环保改造,用48天11小时10分钟,就完成了这座有效容积4747立方米的高炉环保改造工程,创造了国内同类型高炉改造建设的“第一速度”,同时满足了25毫克/立方米的国家粉尘排放标准。
  北营炼铁厂也为本钢集团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增添了“砝码”,在淘汰落后产能、新建“大高炉”之后,也进行了360平方米烧结机环冷密封和300平方米烧结机机头、机尾电除尘器升级改造,每年减少粉尘排放1750余吨,极大地改善了北营厂区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环境效益显著。“昔日卫星看不见的城市”变绿了,逐渐变成了黄金假期的旅游胜地。
  40年的快速发展,无不体现着本钢集团追求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与魄力,无不体现着一个大国企追求科学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格局和担当。
  时间为名,历史为证。相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勤劳智慧的炼铁人将继续拼搏创新、砥砺前行,续写更加激动人心、荡气回肠的铁之记忆,铸造属于炼铁人的梦想和荣光。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