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重任在肩 唯有奋斗
——记机械制造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霖
  提前一年完成企业扭亏为盈目标,摆脱连续多年亏损、挣扎生存的困境。2022年,对于机械制造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霖来说是难忘的一年。从打破“固疾”到焕发生机,机械制造公司2022全年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幅达13.5%;利润比上年增幅达103%。数字的变化,是张霖和公司全体职工破釜沉舟、逆势而上的勇气和决心;扭亏为盈,是企业拨云见日,迈向新征程的真实写照。

  勇渡“险滩”——让职工与改革共振共鸣

  2023年的春节假期,张霖像往常一样,每天都要到各个作业区去转转,和职工们聊聊,听取来自一线最真实的声音。自2020年调任机械制造公司工作以来,张霖这种接地气的工作作风,赢得了职工们的广泛认可和赞赏。特别是在去年三项制度改革的关键期,张霖每天走在厂里就成了移动的“解答员”。“书记,我在第三机修厂工作,可以跨厂竞聘吗?”“书记,竞聘以后工资差距大吗?”面对职工们的疑惑,张霖不仅自己耐心解答,还要求党委工作部每周下发简报,将本钢集团的政策讲实讲透。同时,成立了两级“改革政策解答接待室”,各层级管理人员按信访包保程序,到基层与职工面对面谈话,鼓励引导他们支持改革、拥抱改革。
  张霖表示:“机械制造公司去年完成了历史上涉及人员最多、范围最广、体制机制转换最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原本企业内符合‘法三’条件的职工近300人,其中很多是业务骨干和‘技术大拿’。改革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需要,又要兼顾职工的利益,其中隐藏着稳定风险。”为此,机械制造公司确定了“先给到、得到,再干到,算到,用时间换空间”的解决思路。从去年8月份开始,薪酬分配向核心骨干人员大幅倾斜,使这些中坚力量第一时间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最终55%符合条件的人员选择留下来,和企业共同拼搏发展,赋能人员陆续竞聘上岗,通过双向选择重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大基地”——让企业运营焕发新生机

  2022年10月30日,一条“机械制造公司轧制球段项目热试车成功”的消息,登上了本钢新闻的热点榜,职工们在朋友圈里相互转发的同时,也纷纷在探究这一项目是何时开始动工的?能为企业带来哪些效益?
  “全力打造轧球轧段生产基地、精品铸造基地、备件修复基地是机械制造公司焕发新生的重要标志工程。”张霖告诉记者,本钢集团领导到机械制造公司调研时多次强调,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锚定企业未来发展,清晰战略定位,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此,机械制造公司通过行业对比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三大基地”建设目标。其中,轧球轧段生产基地建设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安装调试,项目不仅为特钢钢水资源深加工销售创造了空间,而且为矿业公司选矿工艺升级、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了条件,最重要的是给机械制造公司带来了新的效益增长点,实现了“一举三得”。
  精品铸造基地充分利用特钢产业链精炼钢水资源,持续提升高端铸造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今年1月,机械制造公司生产的哈气汽轮机机壳、宝菱热轧轴承座已成批量交付,标志着机械制造公司正式进入国内高端铸件供应商行列。此外,备件修复基地的承揽量不断提高,去年共承揽专项修复件1250项,实现销售收入1255万元。张霖说:“在本钢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机械制造公司迅速推动了一批快赢项目的达产达效,为提前完成扭亏为盈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面向未来——让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2022年对于机械制造公司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立足央企平台对标挖潜、锐意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全体职工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破釜沉舟、逆势而上,跑出了机械制造公司的‘加速度’,切实做到了效益有改善、员工有获得感、企业发展可持续。”张霖说,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2023年,机械制造公司要进一步向改革要效益,将市场化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破冰突围。将“精品铸造基地”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轧球轧段生产线要充分利用本钢集团的营销渠道“借船出海”,修复基地要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格局,大力开展外部合作,提升利润贡献率。继续推进创新驱动,以技术引领带动全面升级,充分调动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对可借鉴、可复制,效果显著的经营模式、管理措施迅速转化应用。”
  重任在肩,唯有奋斗。张霖说:“当前,机械制造公司正释放出空前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我将和全体职工一起向着公司治理规范化、运营机制市场化、薪酬激励价值化和对标提升精细化的目标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