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17摄氏度,25000块总重600多吨的炉底砖,20名瓦匠,农历大年三十前108个小时昼夜不停地砌筑”,看似简单数字的叠加组合,却是高难度的挑战。修建(维检)公司五号高炉炉底砌筑工程所有参战职工不畏困难,合力奋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任务,为板材炼铁厂五号高炉检修后恢复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108小时——“逆袭”之战
重任压肩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2月9日晚6时,修建(维检)公司接到本钢集团任务指令,要求在6天内完成正在大修的板材炼铁厂五号高炉炉底砌筑任务,为后道工序创造条件。该公司高度重视,立刻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炉窑队,并提出了“两保一提前”目标,即在保安全、保质量的基础上,力争比计划工期提前完成任务,为高炉快速恢复生产做贡献。该公司炉窑队接到任务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很棘手,不仅时间紧、砌筑量超大,又临近春节,且要在严寒的天气实现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能打的碳素料,如果按照常规组织,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迅速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上级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必须发挥聪明才智,全力以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要在本钢集团最需要我们的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坚决当好‘先遣军’!”他们集思广益,迅速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众志成城
老中青撸起袖子闯难关
56岁的炉窑队队长唐树军介绍,在6天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以前从来没有干过,心里真没底。这次参加炉底砌筑的有20名瓦匠,其中“80后”有10人,他们都是独生子,能吃得了苦吗?还有两名马上要退休的人员……但是时间紧、任务重,唐树军来不及多想,只知道无论是什么困难都要想办法克服。他迅速投入到砌筑组织工作中。唐树军介绍,施工现场的通道很狭窄,施工人员和砖、料都要通过直径60厘米的风口进入炉内并到达垂直高度8米左右的炉底,砖、料要通过自制的“遛子”运入,施工人员则需要通过爬梯下到直径11米的炉底进行施工。他们按照劳动竞赛的模式,把队里20个瓦匠分成两组,白班12个人两组,晚上8个人两组,“七顶七”24小时连续作业。同时,把圆形炉底也分成相应的四个等份,白天的两组对角干,晚上的两组干余下的对角。
施工方案是有了,但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干起活来不仅需要信心和勇气,更需要过硬的技术和体力。在接下来的108个小时里,职工们个个都变成了“拼命三郎”,除了中午吃饭和上厕所出去一趟外,一直在不停地砌筑。这炉底砌筑完全是一项重体力劳动,最重的炉底砖40多公斤,最轻的也有22.4公斤。31岁的袁勇大高个,身体也很健壮,他以前仅干过一次工作量不大、工期不紧的小型炉子砌筑,这回第二次参加炉底砌筑,就赶上了这么个“大活”,他说:“这回可真是累‘蒙圈’了,几天下来,肩膀又红又肿,回家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可是,看看那几名快要退休的老师傅,也跟着一样干,一块也不少砌,心想不能让这些老师傅落下,更别说还带领着一个组,更不能比别的组差。就是累弯腰、咬碎牙也要挺住。”
该队副队长施平说:“最艰苦还是在下半夜三四时,又困又乏,眼睛都睁不开,只能互相提着醒。吃饭时一点不想吃,就想赶紧坐在地上多打一会盹儿。夜班的职工交接完班,回到休息室就瘫坐在椅子上,洗不洗澡的先睡上一会儿。”不管是砌筑的瓦匠还是运料人员,他们始终坚持着,心里有个念头在牢牢地支撑着他们:“提前抢出工期,尽可能地让高炉早一点复产!”
巧施妙计
抓安全提质量保施工
唐树军说:“虽然我们是抢工期,但都是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才这么干的。”炉底砖砌筑温度必须在零上十几摄氏度,而施工期间室外温度为零下17摄氏度左右,会影响砌筑质量,为此,他们立刻在五号高炉风口平台上搭建了一个临时“温室大棚”,把炉底砖预热到标准温度,才往炉内运送。炉内也送了热风,确保炉内温度始终在零上十几摄氏度,既保证了施工质量,也为炉底砌筑创造了便利条件。另外,五层炉底砖每一层都要打碳素料,以前是砌筑和打料交错进行,现在他们是同步进行,大幅提升了砌筑速度。从炉窑队进入五号高炉炉底开始砌筑,从本钢集团、板材炼铁厂到修建(维检)公司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24小时跟踪现场,协调指挥,有什么难题立马解决……就这样,600多吨、25000块炉底砖,完全靠着人工一块一块地通过五号高炉通风口运到炉子里,再通过这20名瓦匠,靠着一双双有力的大手,一块一块砌筑到炉底上……
从2月9日晚6时开始砌筑,到14日早晨6时许砌筑完最后一块砖,这108个小时里,修建(维检)公司炉窑队参战职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也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但是能够比计划工期提前36个小时完成本钢集团交给的任务,能为高炉快速恢复生产创造条件,他们倍感欣慰。
板材炼铁厂五号高炉大修炉底砖砌筑工程提前完工,修建(维检)公司得到了本钢集团领导的肯定与表扬。修建(维检)公司炉窑队这一英雄的群体,在施工过程中,与天斗、与繁重的任务斗、与自身的极限斗,硬是以一种顽强的、神奇的力量,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功实现了一次高炉炉底砌筑史上的“逆袭”。
2018-02-28
上一篇:严寒下的“一米阳光”
下一篇:本钢集团推行绿色供暖“一举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