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创新体系 加速成果转化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继壮做客辽宁电视台《两会会客厅》
2000兆帕超高强钢,堪称是本钢集团与东北大学一次完美的合作,也是2017年本钢集团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代表作”。
“不久的将来,本钢的高强钢将会应用于国际大品牌汽车上。那个时候,东北大学与本钢集团的研发成果,在世界上都属于一流水平。那么,对于企业来讲,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就等于增加了效益。”6日,全国人大代表,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继壮,做客辽宁电视台在京《两会会客厅》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当天,与陈继壮一同做客辽宁电视台《两会会客厅》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两人作为辽宁省属最大国有企业和一流水平大学的代表,共同就大家关注的两会提案议案、热点话题进行探讨,畅谈了未来的发展规划。
“总书记在辽宁代表团讲了一句话,‘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我听了很激动。”陈继壮说,“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必须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就要发挥企业的作用,本钢集团作为辽宁省属最大国有企业,必须做强做优做大。”
谈到一年来辽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发生的变化,陈继壮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对于我们钢铁行业来说,是重大利好,钢铁行业已经完全焕发了新的生机。本钢也是个受益‘大家’。”
一年来,本钢集团抢抓“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举措红利和钢铁市场持续回暖的有利时机,打了一场扭亏增盈翻身仗。尤其是在产品品种、质量与档次上,加大了创新力度,通过与西马克、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等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本钢产品不断提档升级。陈继壮说:“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提供有效供给,有效供给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品种问题,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因为有了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在市场上才有了核心竞争力。本钢集团去年借助产品质量和品种的提升与开发,出口产品512万吨,创汇23亿美元,连续五年全国排名第一。这些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创新的重要硕果。”
创新是国家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聚集的高校是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富矿。赵继说:“作为高校,要打通创新链条像是4×1接力。基础研究是第一棒,应用研究是第二棒,成果转化是第三棒,而第四棒是工程化和产品生产,这一定要由企业来做,就是要建立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
接着这一话题,陈继壮表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作为一个国有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创新体系,这是企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核心所在。目前,本钢集团拥有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院士、博士工作站,还建立了自己的产品研究院。“企业的研发水平没有院校的高,院校是一个专家和知识分子集群的地方,企业还是侧重生产。但本钢集团的研发中心、研发院可以参与到赵校长讲的第三棒中去,助高校一臂之力,把第三棒联合做起来,最后直接交到本钢手里,这样就可以更精准地交接第四棒,使科研成果更快速、更高质量地转化成生产力。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钢集团和东北大学就成了一对‘天仙配’。”
事实上,多年来,本钢集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与东北大学有着紧密的合作。2000兆帕超高强钢的研发转化,就是一台出色的“天仙配”。据了解,2000兆帕汽车板,可以让汽车减轻重量15%,契合了当前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产品附加值将大大提高。陈继壮自豪地介绍:“我们的这一高强钢产品,通用汽车和中科院已经检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北汽集团的新能源车上已经开始批量使用了。”
谈到校企未来如何通过新的形式、新的载体、新的平台来推动合作持久发展,双方各有见地,但心中的期待和愿望是一致的。赵继说:“成果转化落地,我们有一个宗旨,能够在本地转化的尽量在本地转化,因为有服务辽沈的使命在身。”陈继壮表示,作为企业,希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快捷、更高效”“研发的越多,转化的成果越多,我们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贡献越大”。
一年春风度,正是耕耘时。在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征程上,本钢集团“领头羊”的角色责无旁贷。陈继壮表示,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借助国家新的经济和产业政策,将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落实为具体行动,“做好我们自己的功课”,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2018-03-09
下一篇:用责任感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