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印象
——本钢集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矿山发展回眸
辽东本溪,因山闻名,因矿扬名。
改革开放40年来,在时代的变迁中,矿与山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旧貌新颜,更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述说着本钢的进步与发展。
“小时候看露天矿,它是巍峨的高山,长大后,才懂得它是企业生产的保障……”
“以前矿山调度指挥全靠人工电话传达信息,现在通过大屏幕就可以直观看到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完成对生产现场的调度……”
“曾经的矿区,大车驶过漫天尘土,现在是满眼绿色…… ”
40年来,这座矿山蕴含着铁山人的拼搏力量,更满含着他们对企业未来的无限期许与祝愿。
作为本钢铁矿石的主要生产基地,矿业南芬露天矿是亚洲最大的单体露天铁矿,是全国大型黑色冶金矿山之一。在中国钢铁史上,本钢的“人参铁”闻名遐迩,这正是源于矿业南芬露天矿优质的铁矿资源——铁精矿品位约67%,开采出的铁矿石具有质纯、易磨、易选等特点,低硫、低磷,堪称冶炼铸造生铁、球墨铸铁的最好原料,本溪也因此被誉为“人参铁”的故乡。
近年来,本钢集团从整体发展战略高度着眼,制定并完善了多层次、多方位、多重点的矿山资源开发目标,在原有的矿业南芬露天矿、矿业歪头山矿和矿业南芬选矿厂基础上,不断扩大产能规模。
2009年,本钢对矿业南芬露天矿实施了1500万吨扩产工程,同年9月开始三期扩帮,按设计要求,该矿年产铁矿石由每年1250万吨,实现逐年提升,如今三期扩帮已经过去近10年,矿业南芬露天矿已经达产约1300万吨。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7年,该矿为企业提供优质铁矿石3.8亿吨。
就在矿业南芬露天矿紧锣密鼓筹备三期扩帮工作的同时,矿业贾家堡矿于2008年末正式启动生产建设。按计划,这座铁矿可以实现年产300万吨矿石、80万吨铁精矿。4个月后,春风吹拂的马耳岭山上传来喜讯,由本钢自主设计、自行施工建造,集国内领先、装备性能优、自动化控制水平高、减排效果好等优点于一体的新一代现代化球团生产线——本钢马耳岭球团工程竣工投产,该工程是继南芬球团厂之后建成的本钢第二条球团生产线,是本钢打造千万吨级精品板材基地的配套建设项目之一,年设计生产能力达200万吨。此后,仅两个月时间之隔,矿业阎家沟石灰石矿开工奠基仪式在本溪县田师傅镇阎家沟举行,这是本钢加速矿产资源开发,实现长远目标的又一重要项目。2010年,本钢与北钢合并重组后,北营铁矿和北营石灰石矿的加入,使本钢矿山规模再次壮大,矿业多元化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未来,矿业公司还将积极寻求合作,进一步推动花岭沟铁矿、徐家堡铁矿、花红沟铁矿、永安铁矿、棉花堡铁矿等矿山资源的开发工作,不断扩大产能,提高矿石自给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把‘人参铁’故乡的美名传得更远。”矿业公司规划资源部部长李芳华说。
伫立矿山之巅,俯瞰露天采场,牙轮钻高耸,电铲轰鸣,运矿车辆往来穿行,一片繁忙景象。此时,坐在生产指挥中心内的调度员张允,正紧盯着大屏幕上的车辆智能调度管理系统,认真观察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况。张允用“一目了然”形容如今的矿山生产,他说:“以前矿山调度指挥全靠人工电话传达信息,速度慢、易出错,现在我们通过大屏幕就可以直观看到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利用计算机系统就可以完成对生产现场的调度指挥,判断更准确了,生产效率也更高了。”
当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矿山生产相融合,带来的必然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本钢不断加速打造智能化矿山,通过研发改进,将计算机、现代通讯、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等先进手段与矿山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将矿山生产操作缩小到电脑“指尖”。
——1991年,矿业南芬露天矿大型露天矿山陡帮开采技术研究,填补了我国大型露天矿汽车运输陡帮开采等工艺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矿业歪头山矿数字矿山系统研究与应用,获得全国冶金矿山系统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7年,矿业歪头山矿露天矿山电机车GPS智能调度管理系统,获得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冶金矿山管理创新成果奖三等奖……
据统计,从1979年到2017年,矿业公司共开展重大科技项目36项,其中获得国家、部委及行业级奖励项目21项,获得辽宁省级奖励项目11项,获得市级奖励项目4项,重大工艺改进项目6项。
伴随着科技的融入与发展,如今的本钢,矿山生产已经彻底打破了人工电话指挥、人工计量、人工统计、人工分析等传统手段的制约,正如矿业歪头山矿设备管理室主任张敬明所说,“科技化,对矿山生产系统而言是实现了‘刀枪’冷兵器时代向‘火箭导弹’时代的跨越发展。”
不仅是矿业南芬露天矿,在矿业贾家堡矿,为了改变矿山环境,从2014年开始,该矿逐年对裸露地面进行绿化种植,并对到期排土场进行绿化复垦。近5年的时间里,矿业贾家堡矿共栽植沙棘、柳树、花草等绿化苗木80余万株,绿化面积40多万平方米,占矿区总面积的20%左右,有效地抑制了扬尘。今年,该矿还根据厂区地形地貌特点,覆盖修整不平地段,因地制宜打造了4个果树栽植基地,6处经典园林,矿山景色焕然一新。
在矿业歪头山矿职工眼里,矿山不再是“灰头土脸”的模样,四季皆有美景。自2012年来,本钢集团分三期对矿业歪头山矿下盘排土场实施“复绿”,至今已栽植各种苗木50余万株,曾经废弃的排土场,如今已是生机勃勃,满目苍翠。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本钢集团累计投资9000余万元,强力推进“青山工程”建设,先后实施了矿业南芬露天矿、矿业歪头山矿等矿山排土场、采场、尾矿库青山治理工程10余项,范围覆盖本钢集团大部分矿山区域,复垦绿化面积累计达4000余亩,种植各种树木近1000万株。
“环保治理、生态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未来,我们将继续承担起国有企业造福社会的职责,用行动将绿色矿山发展蓝图一绘到底。”李芳华说。
山有魂,峰有骨,石有灵。一路走来,本钢矿山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无数本钢人引以为傲。40年来,这里倾注了太多本钢人对企业发展的努力和付出,相信多年以后,一定会有人站在绿树如茵的矿山前,凝望着自动化的开采设备,给子孙们讲述今日本钢矿山的模样,讲述他们心中的——矿山印象。
改革开放40年来,在时代的变迁中,矿与山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旧貌新颜,更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述说着本钢的进步与发展。
“小时候看露天矿,它是巍峨的高山,长大后,才懂得它是企业生产的保障……”
“以前矿山调度指挥全靠人工电话传达信息,现在通过大屏幕就可以直观看到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完成对生产现场的调度……”
“曾经的矿区,大车驶过漫天尘土,现在是满眼绿色…… ”
40年来,这座矿山蕴含着铁山人的拼搏力量,更满含着他们对企业未来的无限期许与祝愿。
这里,是“人参铁”的故乡
1989年,19岁的李鹰来到矿业南芬露天矿成为一名运岩大车司机,“我是矿山人,从小就住在露天矿的山脚下,小时候看矿山,它是巍峨的高山,长大后,才懂得它是企业生产的保障。”说起矿山,李鹰喜欢用“矿山人”称呼自己,语气里透着骄傲和自豪。作为本钢铁矿石的主要生产基地,矿业南芬露天矿是亚洲最大的单体露天铁矿,是全国大型黑色冶金矿山之一。在中国钢铁史上,本钢的“人参铁”闻名遐迩,这正是源于矿业南芬露天矿优质的铁矿资源——铁精矿品位约67%,开采出的铁矿石具有质纯、易磨、易选等特点,低硫、低磷,堪称冶炼铸造生铁、球墨铸铁的最好原料,本溪也因此被誉为“人参铁”的故乡。
近年来,本钢集团从整体发展战略高度着眼,制定并完善了多层次、多方位、多重点的矿山资源开发目标,在原有的矿业南芬露天矿、矿业歪头山矿和矿业南芬选矿厂基础上,不断扩大产能规模。
2009年,本钢对矿业南芬露天矿实施了1500万吨扩产工程,同年9月开始三期扩帮,按设计要求,该矿年产铁矿石由每年1250万吨,实现逐年提升,如今三期扩帮已经过去近10年,矿业南芬露天矿已经达产约1300万吨。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7年,该矿为企业提供优质铁矿石3.8亿吨。
就在矿业南芬露天矿紧锣密鼓筹备三期扩帮工作的同时,矿业贾家堡矿于2008年末正式启动生产建设。按计划,这座铁矿可以实现年产300万吨矿石、80万吨铁精矿。4个月后,春风吹拂的马耳岭山上传来喜讯,由本钢自主设计、自行施工建造,集国内领先、装备性能优、自动化控制水平高、减排效果好等优点于一体的新一代现代化球团生产线——本钢马耳岭球团工程竣工投产,该工程是继南芬球团厂之后建成的本钢第二条球团生产线,是本钢打造千万吨级精品板材基地的配套建设项目之一,年设计生产能力达200万吨。此后,仅两个月时间之隔,矿业阎家沟石灰石矿开工奠基仪式在本溪县田师傅镇阎家沟举行,这是本钢加速矿产资源开发,实现长远目标的又一重要项目。2010年,本钢与北钢合并重组后,北营铁矿和北营石灰石矿的加入,使本钢矿山规模再次壮大,矿业多元化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未来,矿业公司还将积极寻求合作,进一步推动花岭沟铁矿、徐家堡铁矿、花红沟铁矿、永安铁矿、棉花堡铁矿等矿山资源的开发工作,不断扩大产能,提高矿石自给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把‘人参铁’故乡的美名传得更远。”矿业公司规划资源部部长李芳华说。
这里,生产尽在“弹指间”
在本溪市溪湖区歪头山镇的崇山峻岭间,坐落着矿业歪头山矿,这是一个集采、运、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矿山,每年可为本钢生产铁矿石约500万吨,采剥总量达2400万吨。伫立矿山之巅,俯瞰露天采场,牙轮钻高耸,电铲轰鸣,运矿车辆往来穿行,一片繁忙景象。此时,坐在生产指挥中心内的调度员张允,正紧盯着大屏幕上的车辆智能调度管理系统,认真观察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况。张允用“一目了然”形容如今的矿山生产,他说:“以前矿山调度指挥全靠人工电话传达信息,速度慢、易出错,现在我们通过大屏幕就可以直观看到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利用计算机系统就可以完成对生产现场的调度指挥,判断更准确了,生产效率也更高了。”
当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矿山生产相融合,带来的必然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本钢不断加速打造智能化矿山,通过研发改进,将计算机、现代通讯、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等先进手段与矿山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将矿山生产操作缩小到电脑“指尖”。
——1991年,矿业南芬露天矿大型露天矿山陡帮开采技术研究,填补了我国大型露天矿汽车运输陡帮开采等工艺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矿业歪头山矿数字矿山系统研究与应用,获得全国冶金矿山系统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7年,矿业歪头山矿露天矿山电机车GPS智能调度管理系统,获得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冶金矿山管理创新成果奖三等奖……
据统计,从1979年到2017年,矿业公司共开展重大科技项目36项,其中获得国家、部委及行业级奖励项目21项,获得辽宁省级奖励项目11项,获得市级奖励项目4项,重大工艺改进项目6项。
伴随着科技的融入与发展,如今的本钢,矿山生产已经彻底打破了人工电话指挥、人工计量、人工统计、人工分析等传统手段的制约,正如矿业歪头山矿设备管理室主任张敬明所说,“科技化,对矿山生产系统而言是实现了‘刀枪’冷兵器时代向‘火箭导弹’时代的跨越发展。”
这里,青山绿地碧云天
每天清晨,48岁的矿业南芬露天矿后勤作业区职工张敏都和父亲一起出门,老爷子去矿山广场遛弯,张敏则到单位换好工作服后和同事们一起到矿区各处清理垃圾。“我家四代矿山人,从我爷爷到我儿子都在露天矿工作。曾经的矿区,大车一过漫天尘土,现在已是满眼绿色。你看,矿山广场、儿童乐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废石堆,现在已经改建成了环境优美的休闲区,我父亲退休后几乎天天去。”张敏笑着说。不仅是矿业南芬露天矿,在矿业贾家堡矿,为了改变矿山环境,从2014年开始,该矿逐年对裸露地面进行绿化种植,并对到期排土场进行绿化复垦。近5年的时间里,矿业贾家堡矿共栽植沙棘、柳树、花草等绿化苗木80余万株,绿化面积40多万平方米,占矿区总面积的20%左右,有效地抑制了扬尘。今年,该矿还根据厂区地形地貌特点,覆盖修整不平地段,因地制宜打造了4个果树栽植基地,6处经典园林,矿山景色焕然一新。
在矿业歪头山矿职工眼里,矿山不再是“灰头土脸”的模样,四季皆有美景。自2012年来,本钢集团分三期对矿业歪头山矿下盘排土场实施“复绿”,至今已栽植各种苗木50余万株,曾经废弃的排土场,如今已是生机勃勃,满目苍翠。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本钢集团累计投资9000余万元,强力推进“青山工程”建设,先后实施了矿业南芬露天矿、矿业歪头山矿等矿山排土场、采场、尾矿库青山治理工程10余项,范围覆盖本钢集团大部分矿山区域,复垦绿化面积累计达4000余亩,种植各种树木近1000万株。
“环保治理、生态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未来,我们将继续承担起国有企业造福社会的职责,用行动将绿色矿山发展蓝图一绘到底。”李芳华说。
山有魂,峰有骨,石有灵。一路走来,本钢矿山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无数本钢人引以为傲。40年来,这里倾注了太多本钢人对企业发展的努力和付出,相信多年以后,一定会有人站在绿树如茵的矿山前,凝望着自动化的开采设备,给子孙们讲述今日本钢矿山的模样,讲述他们心中的——矿山印象。
2018-12-13
上一篇:肩负新使命 致力高质量
下一篇:陈继壮到访新华社辽宁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