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设备“判官”的再制造
  下机设备时常有,是修还是废,怎么“判”?自修还是外委,账咋算?只考核没奖励,谁愿意干?在北营炼铁厂,这些问题由设备“判官”——备件判定小组说了算

  同样的工作采取不同的方式,其结果是什么?
  北营炼铁厂在修旧利废工作中,成立下机设备判定小组,对不同等级的报废设备进行“再制造”,使备件修复金额逐年上升。
  “3年前,如果一台减速机下机,确实坏了,我们就直接把整台机器上交当做废钢。而现在,有了判定小组,我们会根据减速机损坏的部位进行判定,能留的留,能修的修。”该厂设备科工作人员张亮告诉记者。
  同样的工作采取不同的方式,使该厂的设备修复金额逐年上升。3年前的修复额只有400万元,而2018年该厂设备修复总额达到了600多万元。今年前两个月,该厂的设备修复额完成了近4个月的任务量,达到了160多万元。
  从废品中“挖宝”,从“再制造”里淘金,“既不丢西瓜也不舍芝麻”一直是该厂挖潜降耗的工作理念。为了做实做细这项工作,2016年,该厂开始组建下机设备鉴定机构,他们自己称之为“备件判定小组”。随着判定小组的成立,管理职责、工作流程、管理办法、修旧标准、验收制度等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点检员张亮告诉记者,下机鉴定机构成立3年了,为企业节省备件采购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做出了突出贡献。下机鉴定机构分为三级,主任由该厂主管设备的副厂长担任,副主任由该厂设备科负责人和作业区负责人担任,第三级则由设备管理室点检站专业点检员、预修员、计划员,作业区设备员、点检员等组成。而直接参与修旧利废的小组则由维修一、二、三、五修旧小组、及球团维修修旧小组、原料修旧小组等6个小组构成。
  按设备的重要程度,判定小组将下机设备分为三级,即A类、B类、C类。C类备件为日常消耗备件,一般价格比较低,对于这样的备件,作业区可以直接判定是否具备修复价值;B类备件需要上报设备科备件专员,会同作业区和备件点检员共同对备件进行鉴定,有利用价值的尽量利用; 而A类备件通常是价值较高的一些关键备件,需由设备科长、主管设备的副厂长进行判定是否有修理的价值,是否外修,需要修理的范围等。
  对于设备的“再制造”,原料作业区责任工程师姚景辉感触颇深。他说,下机备件的判定到修复利用确实让他们尝到了不少甜头。作业区主要备件皮带滚筒下机之后,有一大部分是自修的,仅此一项每年就可降低成本40多万元。在作业区库房,记者看到,报废的、待修的、已修的备件标注清晰、摆放有序。
  足足跟设备打了近30年交道的张亮告诉记者,下机备件修复具有严格的流程和时间限制,一般情况下,作业区上报的下机备件判定在10日之内必须完成。一般自修的费用不会超过备件价值的10%,使用寿命必须达到原设备的50%以上,有的修复备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达到原备件使用寿命的80%,甚至更高,而且可以重复修理。外委修理的费用是自修的3倍,并且周转时间相对较长。除此之外,自修可以更好地利用备件的某一单元。
  制度有了,流程顺了,下一步就是考核的问题。在该厂2019年《修旧利废管理办法》中,从各个层面都制订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对修旧资料留存、下机备件的判定、ERP入库流程等作出了详细规定。而在这份管理办法中,却找不到“奖励”的字样。张亮说:“不要认为没有奖励是不尽人情,其实修旧工作就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的分内工作。”现在,参与设备判定的小组成员和修旧利废小组回忆起3年来的努力和付出,看着卓有成绩的劳动成果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修复额只有400万元提高到600万元,从简单的修理到设备的“再制造” 从粗放的修旧利废模式到精细化的“淘宝”模式,历经3年,北营炼铁厂转变工作方式,补齐工作“短板”,抓住工作核心,使看似平淡而普通的一项工作成为助力企业发展的引擎。
201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