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本钢日报》发展历程
71年奋斗史,本钢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年产17万吨铁,发展到今天的年产2000万吨钢,跻身中国十大钢、世界二十大钢之列。一万期,一万个足印,《本钢日报》见证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崛起历程,记录了本钢人的奋斗史。
倾情礼赞时代、企业、职工,富有人文情怀和生命活力的《本钢日报》如今已经荣光地在我国企业报中树立起品牌。
本钢报人感恩党,感恩本钢,感恩一路相伴的本钢人。
面向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本钢日报》将与东北老国企本钢集团一道砥砺前行,脱胎换骨,破茧成蝶,迎接新的春天。
《职工生活》从第十二期开始,由四开两版增至四开四版,从不定期出版到五日刊、三日刊,从人工刻版改为铅字印刷,这是《本钢日报》第一次进行印刷变革,《职工生活》创建初期,共出版71期,单期发行量最高时达到3766份。
1949年10月26日,已经初具规模的《职工生活》报划归当时新组建的中共本溪市委主办,同时更名为《本溪工人报》。从此,《职工生活》脱离本溪煤铁公司,由企业性报刊变成社会性报刊。
这个时期,报纸上开始出现“本报记者”字样。仅有两名记者,4名编辑,通讯员有62名,此时的报纸有时套红,报道主题也比较集中,版面形式也比较活泼。
1966年11月,《本钢报》为适应当时形势需要,更名为《新本钢报》。1967年1月,《新本钢报》更名为《红本钢报》,成为本钢革命委员会的机关报。1968年6月,《红本钢报》成立革命委员会后,当时的公司军管会决定将《红本钢报》更名为《本钢报》,但很快停刊。
1965年,《本钢报》由本钢办公大楼内办公迁移到修建公司机关楼内办公,1966年迁移到本溪市平山区房建街现址。
70年代末,《本钢报》复刊后,当时只有公司宣传处新闻科和各厂矿调来的几名人员从事办报工作。
此时公司拿出150多万元兴建本钢报社大楼,另拨出大量资金购置印刷设备、材料等新闻出版物资。
1979年1月1日的复刊词中这样写道:“从今天起,被迫停刊11年的《本钢报》正式复刊,当前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国人民正在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万众一心投入新的长征的时候,《本钢报》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在新的历史时期,《本钢报》肩负着宣传、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加快本钢建设的光荣任务……”
此阶段的报纸尽管刚复刊不久,但办报的宗旨非常明确,报纸上宣传的内容也贴近企业和职工,报纸版面也开始向新颖活泼的方向发展。
1981年4月,《本钢报》被本溪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理事单位,1983年,本钢报社设置总编室、经济部、政工部、群工部、周末部、副刊部等部门。
1987年3月2日,本钢报社与本钢党委宣传部、工会、团委、科协、武装部联合发出通知,在全体职工中广泛开展“本钢精神”大讨论,使“本钢精神”成为连接和引导职工一起向上的企业之“魂”,成为实现本钢人共同理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991年3月27日,《本钢报》获全国首届企业报展评一等奖。该展评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报协会共同主办。
1992年1月1日,四开四版的《本钢报》由周四刊增加至周七刊的《本钢日报》。
1992年6月,《本钢日报》改铅字排版为计算机排版。这是《本钢日报》自创刊以来,进行的第二次印刷工序的重大改革。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印刷时代,从此走上了光与电的发展历程。
1992年度,《本钢日报》在全国企业报进京展览中荣获特等奖。
1993年3月3日,经本钢党政班子研究决定,以《本钢日报》、本钢电视为主体成立本钢新闻中心。
1995年12月27日,首届全国企业报“十佳百优”在京颁奖,《本钢日报》荣登首届全国企业报“十佳”之首。此次评选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企业报协会联合组织。
1995年12月,由公司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本钢日报社执行编辑并印刷出版的《本钢九十年》(〔本〕出临图字〔1995〕第46号)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本书以简要文字,浓缩再现了本钢诞生90周年的非凡历史。
1995年12月,《本钢日报》被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辽宁省报业协会授予辽宁省“十佳”地市级报纸荣誉。
1996年8月,《本钢日报》被中国企业报协会评为全国企业报六大先进单位。
1998年12月28日,新闻中心作为公司放飞的22家辅助单位之一,被公司取消补贴,以事业单位形式独立工商注册,走上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之路。
2001年2月,随着本钢机关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本钢党委将本钢对外新闻宣传办公室并入本钢新闻中心管理,由本钢新闻中心统筹本钢新闻宣传工作。
2001年4月26日,“本钢新闻”电子网页正式开通。
2003年10月23日,《本钢日报》机构重新组合,由五部变为两部,人员竞聘上岗。
2004年1月4日,《本钢日报》第一张铜版纸彩报问世。
2004年4月24日,24个版的《都市伴侣》彩报周末刊试刊。
2004年5月,淘汰已经使用十几年的黑白轮转机,YP4394Y型彩色印刷机正式投入使用,揭开了《本钢日报》印刷史上新的一页。
2004年7月,经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字[2004]36号)批准,《本钢日报》由四开八版周五刊变为周六刊日报,即周一至周五为四开八版,周六为四开二十四版。
2004年7月15日,本钢党委在新闻中心召开座谈会,庆祝本钢恢复生产55周年暨《本钢日报》实现彩色印刷。
2004年11月1日,本钢记者销售市场万里行活动正式启动,同时派出南线、北线两路记者,深入全国各地对本钢销售市场进行报道,不仅宣传本钢产品,也展示了本钢改革发展成果。
2005年,《本钢日报》被评为全国先进企业报,辽宁省、本溪市印刷行业先进单位。
2007年8月,本钢新闻中心调整为集团公司直属单位,至此,新闻中心“放飞”9年后,被正式编制为集团公司直属单位。
2008年7月15日,在纪念本钢恢复生产59周年之际,《本钢日报》由四开报纸变为对开大报。
2010年10月,《本钢日报·要闻版》获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
2011年5月13日,本钢集团运营改善部主持新本钢集团组建宣传中心及业务调整工作会议(2011年5月16日第〔12〕号《会议纪要》),明确组建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宣传中心,党委宣传部负责对宣传中心进行行政领导和管理,宣传中心党、群团关系隶属集团公司机关党委,财务费用纳入机关财务序列管理,集团公司对宣传部和本钢宣传中心进行统一考核,将新闻中心策划部、编辑部、记者部、电视部等成建制划归宣传中心管理。这在本钢新闻宣传史上是一次规模最大的机构调整。
2011年5月,本钢宣传中心成立企业形象设计推广室,主要负责本钢新媒体信息编审发布、本钢企业形象设计等。
2011年5月,本钢宣传中心承接本钢对外宣传业务,逐步与《辽宁日报》《中国冶金报》《本溪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媒体建立合作采访平台。在《辽宁日报》适时刊登5期整版“本钢观察”,重点推出“新本钢成就系列报道”,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2011年10月,《本钢日报》被评为本溪市和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单位。
2012年3月,《本钢日报》被中国企业报协会评为第八届全国先进企业报。
2013年10月25日,宣传中心制定下发《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宣传中心“新闻与读者”调查问卷》,在第十四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举办“新闻与读者”媒体开放日活动。
2013年10月,《本钢日报》“钢城纪事”栏目获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优秀版面奖。
2014年,本钢宣传中心利用《辽宁日报》《中国冶金报》《中国工业报》等省内主流媒体及国内行业媒体强势推进品牌竞争力宣传,助推本钢集团成功跻身“中国工业品牌竞争力百强企业”,居于全国钢企前十位。
2015年1月,《本钢日报》被评为中国“十佳”创新企业报。
2015年11月6日,经本钢宣传中心编委会研究,本钢新闻工作者誓词文本正式确定。誓词内容是:“牢记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努力做集团党政放心、广大职工群众满意的本钢新闻工作者。”
2016年11月4日,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前夕,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继壮参加了本钢集团2016年度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阵地意识,要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进程中,积极承担起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并到宣传中心亲切看望慰问了全体采编人员,作出了选迁新址改善采编人员办公环境及补充采编设备、器材的指示。
2017年1月,《本钢日报》实现全新改版,同时启用本钢全媒体平台新闻热线。
2017年5月2日,本钢宣传中心在国贸公司办公楼门前举行仪式,启动为期3个月的“本钢销售市场行”采访报道活动。其中,186篇(幅)文稿及图片在《本钢日报》刊发。《今日本钢》电视节目播发电视新闻、专题时长达300分钟。
2017年6月13日,本钢宣传中心做出《关于“本钢新闻”微信公众号新增栏目的策划案》,即日起“每周听新闻”、《今日本钢》微电视、“外媒看本钢”等栏目陆续在本钢新闻微信公众号推出。
2017年7月20日,《本钢日报》首个监督性报道栏目《本报贴吧》正式与读者见面。首发稿件:《洗浴水缘何成了“问题水”——对本钢集团高炉冲渣余能利用项目的调查》。
2017年11月8日,第十八个中国记者节当天,本钢集团召开2017年度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本钢集团总经理汪澍参加座谈会,并到宣传中心看望慰问了全体采编人员,激励本钢新闻工作者把新闻责任担当起来、把宣传工作落实下去,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当好落实本钢集团党委和行政各项决策部署有力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更加有力地推动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2018年12月,《本钢日报》被评为中国“二十佳”企业报。
2019年,按照本钢集团党委的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指示精神,宣传中心通过开展轮岗、轮训、媒体融合论文征集、组建创新团队、推行项目制、师带徒等活动,打通部门、媒体边界,培养“一专多能”采编人员,促进媒体融合,提高新闻采编质效。
倾情礼赞时代、企业、职工,富有人文情怀和生命活力的《本钢日报》如今已经荣光地在我国企业报中树立起品牌。
本钢报人感恩党,感恩本钢,感恩一路相伴的本钢人。
面向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本钢日报》将与东北老国企本钢集团一道砥砺前行,脱胎换骨,破茧成蝶,迎接新的春天。
20世纪40年代
1948年10月,本溪解放。1948年12月24日,本溪解放后第一份油墨印刷的出版物《职工生活》诞生。这份四开两版的小报由本溪煤铁公司编印,煤铁公司人事处宣传股股长张教浩(女)任主编,人工刻版油印,每周一期,内部发行。《职工生活》从第十二期开始,由四开两版增至四开四版,从不定期出版到五日刊、三日刊,从人工刻版改为铅字印刷,这是《本钢日报》第一次进行印刷变革,《职工生活》创建初期,共出版71期,单期发行量最高时达到3766份。
1949年10月26日,已经初具规模的《职工生活》报划归当时新组建的中共本溪市委主办,同时更名为《本溪工人报》。从此,《职工生活》脱离本溪煤铁公司,由企业性报刊变成社会性报刊。
20世纪50年代
1959年2月23日《本钢工人报》创刊,后根据上级党委关于压缩报刊、不能随意办新闻的批示精神和本钢党委的指示,在同年12月26日停刊,大部分人员调至本溪日报社从事编采工作。此阶段的《本钢工人报》共出版116期,周二刊,四开四版,是中共本溪钢铁公司委员会机关报。这个时期,报纸上开始出现“本报记者”字样。仅有两名记者,4名编辑,通讯员有62名,此时的报纸有时套红,报道主题也比较集中,版面形式也比较活泼。
20世纪60年代
1964年5月19日,经中共辽宁省委批准,《本钢工人报》复刊,同时更名为《本钢报》,当时为四开四版周刊,每周二出版。1966年11月,《本钢报》为适应当时形势需要,更名为《新本钢报》。1967年1月,《新本钢报》更名为《红本钢报》,成为本钢革命委员会的机关报。1968年6月,《红本钢报》成立革命委员会后,当时的公司军管会决定将《红本钢报》更名为《本钢报》,但很快停刊。
1965年,《本钢报》由本钢办公大楼内办公迁移到修建公司机关楼内办公,1966年迁移到本溪市平山区房建街现址。
20世纪70年代
1978年10月6日,《本钢报》出版试刊第一期。1979年1月1日,经中共辽宁省委批准《本钢报》正式复刊,周报,四开四版,设立了记者部、编辑部和群工部,隶属公司党委领导。70年代末,《本钢报》复刊后,当时只有公司宣传处新闻科和各厂矿调来的几名人员从事办报工作。
此时公司拿出150多万元兴建本钢报社大楼,另拨出大量资金购置印刷设备、材料等新闻出版物资。
1979年1月1日的复刊词中这样写道:“从今天起,被迫停刊11年的《本钢报》正式复刊,当前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国人民正在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万众一心投入新的长征的时候,《本钢报》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在新的历史时期,《本钢报》肩负着宣传、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加快本钢建设的光荣任务……”
此阶段的报纸尽管刚复刊不久,但办报的宗旨非常明确,报纸上宣传的内容也贴近企业和职工,报纸版面也开始向新颖活泼的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
1979年复刊的《本钢报》是周刊,1983年1月《本钢报》由周刊增至周二刊。1987年7月《本钢报》由周二刊增至周三刊,同年9月,《本钢报》由省内出版物变成国内统一刊号CN21-0031的公开出版物。1988年10月1日,《本钢报》由周三刊增至周四刊,逢每周二、三、五、六出版,同时出现了套红的周末版,发行量由复刊时的几千份增至1.4万份。1981年4月,《本钢报》被本溪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理事单位,1983年,本钢报社设置总编室、经济部、政工部、群工部、周末部、副刊部等部门。
1987年3月2日,本钢报社与本钢党委宣传部、工会、团委、科协、武装部联合发出通知,在全体职工中广泛开展“本钢精神”大讨论,使“本钢精神”成为连接和引导职工一起向上的企业之“魂”,成为实现本钢人共同理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世纪90年代
1991年9月,《本钢报》首次公开招聘编采人员,100多名符合招聘条件的应试青年,经过现场写作和笔试、面试及政审等层层筛选,最终来自公司11个单位的13名年轻人脱颖而出,之后不久,又陆续分来5名大学生。至此,报社编采人员的文化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彻底改善。1991年3月27日,《本钢报》获全国首届企业报展评一等奖。该展评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报协会共同主办。
1992年1月1日,四开四版的《本钢报》由周四刊增加至周七刊的《本钢日报》。
1992年6月,《本钢日报》改铅字排版为计算机排版。这是《本钢日报》自创刊以来,进行的第二次印刷工序的重大改革。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印刷时代,从此走上了光与电的发展历程。
1992年度,《本钢日报》在全国企业报进京展览中荣获特等奖。
1993年3月3日,经本钢党政班子研究决定,以《本钢日报》、本钢电视为主体成立本钢新闻中心。
1995年12月27日,首届全国企业报“十佳百优”在京颁奖,《本钢日报》荣登首届全国企业报“十佳”之首。此次评选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企业报协会联合组织。
1995年12月,由公司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本钢日报社执行编辑并印刷出版的《本钢九十年》(〔本〕出临图字〔1995〕第46号)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本书以简要文字,浓缩再现了本钢诞生90周年的非凡历史。
1995年12月,《本钢日报》被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辽宁省报业协会授予辽宁省“十佳”地市级报纸荣誉。
1996年8月,《本钢日报》被中国企业报协会评为全国企业报六大先进单位。
1998年12月28日,新闻中心作为公司放飞的22家辅助单位之一,被公司取消补贴,以事业单位形式独立工商注册,走上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之路。
21世纪初
2000年1月3日,经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字[1999]51号)批准,《本钢日报》由四开四版周七刊变为四开八版周五刊。同时,在全市新闻单位第一家实现编辑直接上机排版。2001年2月,随着本钢机关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本钢党委将本钢对外新闻宣传办公室并入本钢新闻中心管理,由本钢新闻中心统筹本钢新闻宣传工作。
2001年4月26日,“本钢新闻”电子网页正式开通。
2003年10月23日,《本钢日报》机构重新组合,由五部变为两部,人员竞聘上岗。
2004年1月4日,《本钢日报》第一张铜版纸彩报问世。
2004年4月24日,24个版的《都市伴侣》彩报周末刊试刊。
2004年5月,淘汰已经使用十几年的黑白轮转机,YP4394Y型彩色印刷机正式投入使用,揭开了《本钢日报》印刷史上新的一页。
2004年7月,经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字[2004]36号)批准,《本钢日报》由四开八版周五刊变为周六刊日报,即周一至周五为四开八版,周六为四开二十四版。
2004年7月15日,本钢党委在新闻中心召开座谈会,庆祝本钢恢复生产55周年暨《本钢日报》实现彩色印刷。
2004年11月1日,本钢记者销售市场万里行活动正式启动,同时派出南线、北线两路记者,深入全国各地对本钢销售市场进行报道,不仅宣传本钢产品,也展示了本钢改革发展成果。
2005年,《本钢日报》被评为全国先进企业报,辽宁省、本溪市印刷行业先进单位。
2007年8月,本钢新闻中心调整为集团公司直属单位,至此,新闻中心“放飞”9年后,被正式编制为集团公司直属单位。
2008年7月15日,在纪念本钢恢复生产59周年之际,《本钢日报》由四开报纸变为对开大报。
21世纪10年代
2010年6月8日,经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本钢、北钢强强联合重组为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北钢新闻宣传业务纳入新集团统一管理。原北钢新闻中心改称本钢新闻中心北营分中心。同年12月22日,全面对接分中心业务(不涉及机构及人员),报纸、电视宣传27日起试运行,次年1月1日正式融合。2010年10月,《本钢日报·要闻版》获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
2011年5月13日,本钢集团运营改善部主持新本钢集团组建宣传中心及业务调整工作会议(2011年5月16日第〔12〕号《会议纪要》),明确组建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宣传中心,党委宣传部负责对宣传中心进行行政领导和管理,宣传中心党、群团关系隶属集团公司机关党委,财务费用纳入机关财务序列管理,集团公司对宣传部和本钢宣传中心进行统一考核,将新闻中心策划部、编辑部、记者部、电视部等成建制划归宣传中心管理。这在本钢新闻宣传史上是一次规模最大的机构调整。
2011年5月,本钢宣传中心成立企业形象设计推广室,主要负责本钢新媒体信息编审发布、本钢企业形象设计等。
2011年5月,本钢宣传中心承接本钢对外宣传业务,逐步与《辽宁日报》《中国冶金报》《本溪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媒体建立合作采访平台。在《辽宁日报》适时刊登5期整版“本钢观察”,重点推出“新本钢成就系列报道”,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2011年10月,《本钢日报》被评为本溪市和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单位。
2012年3月,《本钢日报》被中国企业报协会评为第八届全国先进企业报。
2013年10月25日,宣传中心制定下发《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宣传中心“新闻与读者”调查问卷》,在第十四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举办“新闻与读者”媒体开放日活动。
2013年10月,《本钢日报》“钢城纪事”栏目获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优秀版面奖。
2014年,本钢宣传中心利用《辽宁日报》《中国冶金报》《中国工业报》等省内主流媒体及国内行业媒体强势推进品牌竞争力宣传,助推本钢集团成功跻身“中国工业品牌竞争力百强企业”,居于全国钢企前十位。
2015年1月,《本钢日报》被评为中国“十佳”创新企业报。
2015年11月6日,经本钢宣传中心编委会研究,本钢新闻工作者誓词文本正式确定。誓词内容是:“牢记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努力做集团党政放心、广大职工群众满意的本钢新闻工作者。”
2016年11月4日,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前夕,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继壮参加了本钢集团2016年度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阵地意识,要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进程中,积极承担起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并到宣传中心亲切看望慰问了全体采编人员,作出了选迁新址改善采编人员办公环境及补充采编设备、器材的指示。
2017年1月,《本钢日报》实现全新改版,同时启用本钢全媒体平台新闻热线。
2017年5月2日,本钢宣传中心在国贸公司办公楼门前举行仪式,启动为期3个月的“本钢销售市场行”采访报道活动。其中,186篇(幅)文稿及图片在《本钢日报》刊发。《今日本钢》电视节目播发电视新闻、专题时长达300分钟。
2017年6月13日,本钢宣传中心做出《关于“本钢新闻”微信公众号新增栏目的策划案》,即日起“每周听新闻”、《今日本钢》微电视、“外媒看本钢”等栏目陆续在本钢新闻微信公众号推出。
2017年7月20日,《本钢日报》首个监督性报道栏目《本报贴吧》正式与读者见面。首发稿件:《洗浴水缘何成了“问题水”——对本钢集团高炉冲渣余能利用项目的调查》。
2017年11月8日,第十八个中国记者节当天,本钢集团召开2017年度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本钢集团总经理汪澍参加座谈会,并到宣传中心看望慰问了全体采编人员,激励本钢新闻工作者把新闻责任担当起来、把宣传工作落实下去,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当好落实本钢集团党委和行政各项决策部署有力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更加有力地推动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2018年12月,《本钢日报》被评为中国“二十佳”企业报。
2019年,按照本钢集团党委的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指示精神,宣传中心通过开展轮岗、轮训、媒体融合论文征集、组建创新团队、推行项目制、师带徒等活动,打通部门、媒体边界,培养“一专多能”采编人员,促进媒体融合,提高新闻采编质效。
2019-10-22
上一篇:同行
下一篇:风云100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