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 逐浪前行
——技术升级助推本钢迈向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本钢集团栉风沐雨,逐浪前行,经过五轮大规模的技术升级改造,从改造之初的上规模,到技改升级的调结构,逐步迈向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钢铁智造时代。
“八五”“九五”时期的“双四百”改造,本钢围绕矿山扩帮、高炉扩容、转炉自动化、1700轧机现代化改造,以及针对烧结、焦炉等落后工艺的一系列升级改造,使本钢结束了无连铸、无冷烧、无精炼、无冷轧、无铁水预处理的历史,且产品产量、质量大幅提升。1995年,冷轧工程的投产,使本钢成为继宝钢、武钢、鞍钢之后,我国第四个拥有冷轧的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2000年,本钢率先在全国大钢企中实现全连铸生产;2002年,本钢铁钢产量分别超过400万吨;2003年,热轧板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400万吨。
从“十五”到“十三五”,持续技改升级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使本钢的钢铁产量全面提速,先后跨越了800万吨、千万吨钢产量目标,使本钢集团成为我国重要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截至去年底,技改升级使本钢集团的铁钢产量达到近1600万吨,是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近20倍;技术改造让本钢的铁、钢、轧及配套工序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冶炼及轧制效率成倍提升,本钢集团成为目前国内外为数不多的工艺装备先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本钢集团在持续的技改升级中,在实现高炉大型化的同时,高风温热风炉、无料钟高压炉顶、富氧大喷煤、自动控制、节能、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铁水预处理、大转炉、精炼、连铸等基本实现了“炼钢——精炼——连铸”一对一的最佳经济规模的工艺装备配置,实现了现代化、高效化、自动化负能炼钢生产模式;生灰、烧结、焦化、高炉、转炉烟尘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钢铁制造走向绿色发展时代。
随着国内钢材市场需求日益高端化,本钢集团更加注重工艺装备升级换代。2008年底,拥有十余项世界先进技术的国内首座最大宽度的2300毫米热轧机组建成投产,热轧产品从宽度、厚度、强度等方面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3年,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轧制效率高、成品精度高、厚度薄等特点的本钢不锈钢生产线全线贯通。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2003年至2017年,在冷轧系统改造中,冷轧超薄板、无取向硅钢、热镀锌、电镀锌、高强钢等机组陆续建成投产,冷轧产品品种、规格实现了汽车板、家电板的全覆盖,产品性能无论强度还是韧性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满足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钢铁材料的需求,使本钢的产品结构从以普通板材为主,转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管材、线材、棒材为主的钢铁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伴随着技改升级,本钢集团几乎每项工程都有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数字模型的创新开发,不断控制产品精度和内在质量,对设备问题进行诊断——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钢铁制造中。技改带来本钢集团“硬件”的提升,ERP信息化工程建设使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企业“软件”管理,生产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逐步实现过程监控,能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成本管控实现良性循环……
随着信息数字化的广泛应用,本钢集团高炉利用系数、入炉焦比、转炉炉龄、转炉钢铁料消耗、热轧成材率、冷轧成材率等一些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尤其是三级计算机系统,协调着炼钢、连铸、热轧、冷轧工序的生产,以信息数字化带动企业快速发展,本钢集团驶入崭新的智能钢铁时代。
面对未来,本钢集团的发展目光更高更远。今年初,制定了新一轮持续3年的技术改造方案,已按下绿色升级“快进键”。本轮技改几乎涵盖各主要生产工艺链条,是一次全方位、全系统“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将通过在品种结构调整、新材料研发、绿色及智能制造、自有矿山资源开发、产能置换等五方面的技改,进一步强筋健骨。其中,板材冷轧厂三冷轧工序热镀锌高强钢及镀铝硅生产线项目产品最高强度达1500MPa,热成型钢冲压后的最高强度级别可达2000MPa,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钢产品将重回国内一流行列;板材厂区自发电量将提高10%。
新一轮技改以绿色制造为代表的节能环保项目,在本轮技改中占比较大。清洁生产技术和余热、余能、余压利用,“三废”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低碳、低能耗生产,将极大地改善环境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收益,使本钢集团真正跨入“绿色钢铁”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栉风沐雨,逐浪前行。历经百年沧桑的本钢集团,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正朝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2000万吨级精品钢材基地目标,阔步前进!
技改硕果:铁钢产量全面提升
“七五”时期,本钢加速“三二二”改造,到1988年底,本钢人终于攻下200万吨钢这一难关。1989年,1700热轧机组产量突破159万吨的设计能力,达到162万吨;其生产的板材,因首屈一指的冷弯性能和焊接性能,成为国内出口镀锌管的首选原料;该机组创造出当时国内同类机组高速度、高质量的先进水平,《人民日报》为此发表文章《中国的一米七站起来了》。“八五”“九五”时期的“双四百”改造,本钢围绕矿山扩帮、高炉扩容、转炉自动化、1700轧机现代化改造,以及针对烧结、焦炉等落后工艺的一系列升级改造,使本钢结束了无连铸、无冷烧、无精炼、无冷轧、无铁水预处理的历史,且产品产量、质量大幅提升。1995年,冷轧工程的投产,使本钢成为继宝钢、武钢、鞍钢之后,我国第四个拥有冷轧的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2000年,本钢率先在全国大钢企中实现全连铸生产;2002年,本钢铁钢产量分别超过400万吨;2003年,热轧板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400万吨。
从“十五”到“十三五”,持续技改升级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使本钢的钢铁产量全面提速,先后跨越了800万吨、千万吨钢产量目标,使本钢集团成为我国重要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截至去年底,技改升级使本钢集团的铁钢产量达到近1600万吨,是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近20倍;技术改造让本钢的铁、钢、轧及配套工序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冶炼及轧制效率成倍提升,本钢集团成为目前国内外为数不多的工艺装备先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装备升级:调结构 强实力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本钢集团进一步加大技改升级力度,累计投资300多亿元,完成百余项技改项目,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装备,使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型化、自动化、现代化的装备带来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企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本钢集团在持续的技改升级中,在实现高炉大型化的同时,高风温热风炉、无料钟高压炉顶、富氧大喷煤、自动控制、节能、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铁水预处理、大转炉、精炼、连铸等基本实现了“炼钢——精炼——连铸”一对一的最佳经济规模的工艺装备配置,实现了现代化、高效化、自动化负能炼钢生产模式;生灰、烧结、焦化、高炉、转炉烟尘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钢铁制造走向绿色发展时代。
随着国内钢材市场需求日益高端化,本钢集团更加注重工艺装备升级换代。2008年底,拥有十余项世界先进技术的国内首座最大宽度的2300毫米热轧机组建成投产,热轧产品从宽度、厚度、强度等方面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3年,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轧制效率高、成品精度高、厚度薄等特点的本钢不锈钢生产线全线贯通。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2003年至2017年,在冷轧系统改造中,冷轧超薄板、无取向硅钢、热镀锌、电镀锌、高强钢等机组陆续建成投产,冷轧产品品种、规格实现了汽车板、家电板的全覆盖,产品性能无论强度还是韧性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满足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钢铁材料的需求,使本钢的产品结构从以普通板材为主,转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管材、线材、棒材为主的钢铁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逐浪前行:迈向智能制造时代
作为建设钢铁强国的骨干力量,在改革的大潮中,本钢人瞄准前沿,逐浪前行。本钢集团要通过技改升级,从自动化生产向智能制造转变,朝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迈进。伴随着技改升级,本钢集团几乎每项工程都有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数字模型的创新开发,不断控制产品精度和内在质量,对设备问题进行诊断——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钢铁制造中。技改带来本钢集团“硬件”的提升,ERP信息化工程建设使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企业“软件”管理,生产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逐步实现过程监控,能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成本管控实现良性循环……
随着信息数字化的广泛应用,本钢集团高炉利用系数、入炉焦比、转炉炉龄、转炉钢铁料消耗、热轧成材率、冷轧成材率等一些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尤其是三级计算机系统,协调着炼钢、连铸、热轧、冷轧工序的生产,以信息数字化带动企业快速发展,本钢集团驶入崭新的智能钢铁时代。
面对未来,本钢集团的发展目光更高更远。今年初,制定了新一轮持续3年的技术改造方案,已按下绿色升级“快进键”。本轮技改几乎涵盖各主要生产工艺链条,是一次全方位、全系统“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将通过在品种结构调整、新材料研发、绿色及智能制造、自有矿山资源开发、产能置换等五方面的技改,进一步强筋健骨。其中,板材冷轧厂三冷轧工序热镀锌高强钢及镀铝硅生产线项目产品最高强度达1500MPa,热成型钢冲压后的最高强度级别可达2000MPa,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钢产品将重回国内一流行列;板材厂区自发电量将提高10%。
新一轮技改以绿色制造为代表的节能环保项目,在本轮技改中占比较大。清洁生产技术和余热、余能、余压利用,“三废”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低碳、低能耗生产,将极大地改善环境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收益,使本钢集团真正跨入“绿色钢铁”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栉风沐雨,逐浪前行。历经百年沧桑的本钢集团,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正朝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2000万吨级精品钢材基地目标,阔步前进!
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