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传媒聚焦
跟随总书记,探访本钢焕新之路
       据新华社报道,1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本溪,考察了鞍钢集团所属的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他在企业集控中心察看集控智能系统运行,在车间了解冷轧工序、技术创新、产品性能,并亲切看望劳动模范、青年技术骨干、一线职工代表。习近平指出,制造业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像鞍钢这样的国有大企业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
       在鞍钢所属的本钢集团,诞生了新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批枪、第一门炮、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等多个“中国第一”。2021年,鞍钢和本钢合并重组,踏上了转型升级之路,开启了企业新发展阶段。
 
       · 作为传统钢铁企业,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 聚焦于传统钢铁产业,本钢集团如何延链补链强链,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 本钢集团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中有哪些新作为、好成果?
 
       今天,为您深度解读本钢集团的高质量发展举措——
 
       在深化改革中重燃生机
 
       2024年是本钢集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型升级年”。60万吨新高线顺利投产;徐家铁矿项目正式开工,铁精矿产量完成970万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通过DCMM4级评估;“AAA”级旅游景区花园式工厂全面建成;钢材出口量增加29%……2024年的本钢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改革,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1年8月20日,鞍钢本钢重组大会召开,本钢正式成为鞍钢控股二级子企业,开创了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重组整合融合新模式。
       本钢和鞍钢同属一条矿脉,技术和产品相似度高。2021年重组后,两家企业实现采购、研发深度协同,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以重组谋双赢,正是把准了钢铁产业当前发展的脉搏。
       重组以来,新本钢通过战略协同、资源整合、管理提升以及市场化改革等举措,一举扭转了严重亏损的被动局面。一方面,实现历史性体制变革,完成本钢混改,构建股权多元治理新格局,所属子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两个100%;另一方面,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全面推行揭指标竞聘、带契约上岗,子企业经理层成员全部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记录了本钢重新焕发的生机活力——
 
       · 本钢集团法人企业压减比例47%;
 
       · 总部编制压减41%,资产负债率下降13.1个百分点;
 
       · 主业实物劳动生产率提高104%,铁精矿产量提升15%,职工收入提高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本钢是我们国家的老企业,通过鞍钢重组本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在又焕发青春。”字字千钧,鼓舞人心,更为传统企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信心,揭示了发展之道。
 
       在强链补链中转型升级
 
       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这是基于我国产业现状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更应下大功夫。
       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占比超80%,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基本盘。越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风险挑战增多,越要巩固壮大我们既有的产业优势。传统产业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才能保持“稳”的体量,提升“进”的质量。能否富有成效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处于深度调整期的钢铁业,靠什么破局开路?本钢集团的转型升级之路,关键在于把握住了市场需求这个牛鼻子。生产线上,钢板在3000吨压力作用下,冲压成2.15米宽、0.8毫米厚。这个超宽幅冷轧钢板,以轻量化和安全性更好满足新能源汽车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本次考察的本钢板材第三冷轧厂,产品主要定位于高档汽车面板、高强超高强汽车用钢、高档家电板等,可实现汽车板整车供货,是本钢集团着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汽车面板重要生产基地。
       本钢板材第三冷轧厂在钢材规格和品种方面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
       规格方面,实现了宽度800—2150毫米,厚度0.3—2.5毫米汽车用钢全覆盖。
       钢种方面,既可生产轿车面板用软钢、深冲和超深冲钢,又可生产烘烤硬化、双相、多相、相变诱导塑性、热成型等先进高强钢和超高强钢。
       值得一提的是,该厂热压成型钢2000兆帕实现全球首发,批量应用于车门防撞区;超高强双相钢1500兆帕级,批量应用于车门门槛;世界最宽2150毫米宽板,批量应用于汽车侧围,引领了汽车产业部分零部件由激光拼焊向宽板变革。
       凭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立足资源、找准定位,在汽车钢等市场供应的关键品种中持续发力,本钢集团努力摆脱困境,向“新赛道”切换,走出了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
 
       在提质增效中推动创新
       
       产业转型事关生产方式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重塑,科技创新是重要的变革力量。
 
       “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揭示了传统产业向新图强之根本。
重组以来,本钢集团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建设完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先进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持续加强科技赋能,实现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形钢CF-PHS1500等全球首发;
 
       · 投入14.6亿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建成能源集控、数据治理等重点项目,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以及供应链数据贯通;
 
       · 本钢集团物流成本降低15.46元/吨钢,合同交付率提升15%,检修计划执行率提升30%,钢铁产业“智慧指数”提升31.7%;
 
       · 投入110亿元实施超低排放改造252项,碳排放强度下降9%。
 
       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走进企业集控中心,察看集控智能系统运行。
       大屏幕上,各个生产流程一目了然。通过智能系统,劳动生产率提高65%、产品合格率提升10%。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本钢集团提出期望:“要继续努力,把短板补上,把结构调优,继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一席话言近旨远,是对企业的勉励,更传递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刻思考和战略谋划。
       牢记总书记嘱托,本钢集团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挺起“钢铁脊梁”。
国资小新
2025-01-27